张淼|「轻松玩 Mac」主播、自由职业者

Sep 11, 2016 00:00 · 7171 words · 15 minute read

zhangmiao

🔗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大家好,我是张淼,我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一档播客节目的制作。这个播客的名字叫「 轻松玩 Mac 」,是一个以 Mac 教程为主的视频节目,在 iTunes 和优酷上有很高的订阅量,总的播放次数超过了 100 万。大家知道,iTunes 的播客节目都是免费的,但是因为视频播客的制作和运营成本太高,我无力独自负担。为了让节目能够继续做下去,我尝试了很多让播客盈利的方法,比如承接广告、寻找赞助、接受捐赠、制作付费 App 等等,但是都没有成功。2016 年,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我把它做成了一档付费的会员节目,目前正在摸索中慢慢成长。

你是如何开始做播客的?能否和想做播客的新人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

我第一次接触播客是 2012 年 2 月,当时受「 友的聊播客 」的邀请,作为嘉宾参与了人生第一次播客活动,那次聊天的话题是《 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越狱 》。至今我还能够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因为那天我们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把一个音频播客的直播过程,用四台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剪辑成一期视频节目。后来光是土豆加上优酷,那期节目的播放次数就超过了 8 万。

[caption id=“attachment_572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img_0907

《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越狱》[/caption]

从那时候起,我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播客,后来也参加了很多次的播客节目。不过,真正第一次把自己制作的播客上架到 iTunes Podcasts 平台,是 2012 年 5 月,到今天也有四年多了。

其实在接触播客之前,2011 年我先是做了一个苹果教程的 网站 ,开始在优酷上陆续上传视频节目,有介绍展会活动的,有展示电脑配件的,也有分享 Mac 和 iPhone 使用技巧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节目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正是受到了「友的聊播客」的启发,我决定集中精力,专注在某一个领域,这才有了后来的「轻松玩 Mac」。

回头来看,现在的播客节目和四年前相比,数量上已经有了数以十倍的增长。而且各种播客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档播客从制作到上架的门槛,几乎降到了最低点。但是很多节目昙花一现过后,就不再更新了。还有一些节目,虽然坚持在做,可是订阅数却始终增长缓慢,甚至寥寥无几。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我要分享的一点经验是:不要盲从,坚持做一个有特点的节目。

我认为,要让自己的播客被记住,受到大家的欢迎,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慢慢做出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有别于他人,吸引特定的粉丝群体。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阅历有限,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想聊,却发现除了自嗨,只剩下百无聊赖。时间久了,自己可能都失去了兴趣。

我发现,音乐类播客是所有播客节目里「竞争」最激烈的,除了一些老牌的音乐播客,新的播客节目很难异军突起,分到市场份额的一杯羹。可是稍微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音乐节目除了封面不一样,形式、风格甚至连内容都是雷同的。我听过一些音乐播客,主播上来一句话也不说,先放一首歌,然后来几句文艺青年的感慨,再放下一首歌,如此反复,一期节目就结束了。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节目如何吸引听众去订阅。

但是我也发现,那些受欢迎、排名高的音乐播客,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有的主播的声线美妙动听,有的串词打动人心。更多的细节在于主播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每期节目歌单的选择和排序可不是随机播放那么简单。粤语怀旧经典和欧美流行音乐已经决定了听众的细分类型。一个好的音乐主播,知道如何去唤醒听众的耳朵,撩动粉丝的心弦。

还有一类热门的播客是聊天节目。有的主播什么都爱聊,什么都想聊,热点话题从不落下。这倒也是,自己的播客,想聊什么,想怎么聊,都是自己的事,旁人无可非议。有一次,一位主播向我推荐他的播客,希望我帮他宣传。可是我听了不到五分钟就受不了了,能做的只有马上关掉。可是另外一些播客,却能做到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了解之后我发现,虽然都是脱口秀,但是好的主播会提前搜集、仔细查阅话题的相关资料,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不至于在节目中犯下一些低级错误。虽然都是脱口秀,但是好的主播,在开讲之前好几天,就准备好了提纲,与嘉宾做了深入的沟通,不至于在直播中出现尴尬和冷场。虽然都是脱口秀,但是好的主播,能够恰当地引导话题,收放自如,场控得当,不会满嘴跑火车,脱口成「脏」,甚至出现跑题聊不下去的情况。

播客是主播分享知识、经验、观点、感悟、心情的平台。虽然听众和观众可能见不到麦克风背后那个人的样子,但是每一期节目,都会让主播在受众心里留下一份印象,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在自己。做好一档播客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对播客新人我想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出自己的特色,坚持做下去,加油!

你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 🔗

大学毕业至今的十八年里,我的职业生涯已经千回百转。在做播客之前,我从事过程序员、银行职员、摄像师、视频剪辑、电视节目编辑、技术图书作者、培训讲师、职业经理、图书主编等很多工作。我无法想象,今天的这份工作,在十八年前是不存在的。说一说那个「关键」转折点吧。

当年因为我觉得银行里的工作太死板,所以放弃了白领生活,跑去电视台从一名实习的学徒做起。因为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误打误撞地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会了摄像、剪辑、电视节目制作。

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技能的学习只能靠图书和师生之间的口口相传。可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传统的图书出版速度跟不上形势。那个时代正是广播电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过渡的时代,用了几十年录像带的老编辑们,连电脑都没碰过,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态度,保持着自然而又低调的抵触。

我记得是在 1999 年,我们台里因为业务需要,接入了一条卫星上网的通道。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互联网,那时候没有 Google,没有微信,QQ 的名字还是 OICQ。有一天我阴差阳错地进了一个 IRC 聊天室(Internet Relay Chat),里面的人正在讨论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合成的技术问题,那是一个专业技术聊天室。他们嘴里蹦出来的每一个专业名词,讨论的每一个话题,对于当时身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电视台小编,就好像一枚一枚的重磅炸弹,直接在我的头顶上炸开了花。从此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触网了。

时间到了 2000 年,因为 IRC 聊天只能使用纯文本,对于技术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转移到了行业论坛,终于可以图文并茂了。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年的 12 月,当时中国最大(似乎也是唯一)的电脑动画和影视制作技术专业论坛(www.chinadv.com)要举办「第一届电脑影视制作研讨会」。说是研讨会,其实是请来了几位当时国内神一样级别的电脑影视动画专家来讲课,其中一位后来成了我的授业恩师。

[caption id=“attachment_5706”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9”]

lm5

Chinadv[/caption]

不算交通和住宿,两天的会议费用需要 1000 元。对于当时月薪 300 出头的我来说,第一个反应就是向单位申请公派参加学习。可是在电视台,做什么事情都要论资排辈,在申请书被领导驳回的那一刻,我感到了无比的绝望,求知的欲望被传统体制压抑的绝望。

郁闷了好多天,随着会议日期一天天的临近,我做出了人生中最冒险的一个决定:自己去学!

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我花了 2500 多块钱偷偷地买了往返飞机票,然后装病向领导请了两天假。两天的日子一晃就过去了,虽然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讲座,但是那次学习带给我人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金钱能够衡量的价值。

为了两天的课程,我付出了一年多的薪水,在平常人看来我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但是那天在冥冥中我听到了自己内心发出的一个声音:我想学习!

我至今还记得,我的老师何清超先生,只用了短短几分钟时间,把一个困扰我多年的影视合成里「场(Field)的问题」轻松化解。那个难题当年我问遍了电视台里所有的同事,翻遍了身边能找到的所有的书,无人能够解决。何老师的讲座虽然只有两个小时,给我的感觉,却比我工作几年加起来学到的还要多。

其实从迈进机场的那一刻起,不只是我的职业,我的人生也开始了转折。

学成归来的我功力大增,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废寝忘食地学习。又过了一年,我和当时 IRC 聊天室里的一位朋友合作,把我们那些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最新的影视动画技术,写成了当年最畅销的一本影视动画图书《After Effects 5.5 影视合成风暴》。我记得收到稿费的时候有点懵了。相比那次冒险的投资,我得到了超过十倍的回报。因为成了畅销书作者,后来我受邀到北京讲课,并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最终在首都安家落户。

[caption id=“attachment_5730”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img_0908

《After Effects 5.5 影视合成风暴》[/caption]

一路走来,回想往事,我发现从当年泡聊天室开始,到后来写书、讲课、换工作,直到今天做播客,其实我一直在最喜爱的两个角色之间不停地切换:学生和老师。所以,要说总结,这么多年其实我只做了两件事情:学习和分享。

对于当年「冒险」的感悟: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都是从体制教育中走过来的。当时我做出「离经叛道」的选择,违背领导的指示,偷偷跑出去学习,靠的其实就是冲动。那时候没有人给我出谋化策,身边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傍样,只有内心里对技术的追求,对学习的渴望。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唯一能够阻止自己成长的只有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多学点东西,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lm6

主力工作电脑:之前我一直在用一台 11 寸的 MacBook Air,包括「轻松玩 Mac」的播客和以前所有的节目都是用那台机器做出来的。直到去年,我卖掉了那台机器,买了现在的这台官翻版 15 寸 MacBook Pro 。官翻版机器质量和售后与零售版没有区别,只是包装不同,价格却只有零售版的 85%,可以分期付款,而且招商银行信用卡支持 0 利息 0 手续费,性价比简直令人发指。

辅助工作电脑:去年买的一台 12 寸 MacBook 。我主要在上面进行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也是学习和研究新软件的主力机器。

其实看着现在这两台电脑,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屏幕更清晰了。对于电脑的速度提升,我一直不敏感。因为我始终觉得电脑快过人脑,大部分时间都是电脑在等人脑。我知道当年好莱坞的动画师们,用 486 的机器也做出了惊世绝伦的《泰坦尼克号》。所以每次有人问我该买什么样的电脑,我的回答都是:你买得起的最贵的那一款。

另外,我在一块 SSD 移动硬盘上安装了操作系统,当我需要测试新软件、测试新系统的时候,我会用移动硬盘启动。这样就把一台机器变成了两台机器,只是它们不能同时开机而已。

[caption id=“attachment_5708”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lm7

三星 SSD 移动硬盘[/caption]

手机:一台 iPhone 6s  和一台刚刚预订的 iPhone 7。一台日常使用,安装并体验各种 App。另一台保持出厂状态,只安装录制播客节目必须要用的 App。还有一台 12.9 寸,一台 9.7 寸的 iPad Pro ,分别用来学习和录制播客。

相机:iPhone 就是我最好的相机。家里还有一台 Canon EOS 550D ,一直在吃灰。

配件:我最重要的配件是 Time Machine 。音箱我用的是 Bowers&Wilkins MM-1。另外我在 Apple Store 买了一款 Belkin 的充电底座,可以同时为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充电,节省了不少桌面空间。还有一款 Logi 的充电底座,可以通过 Smart Connecter 接口为 iPad Pro 充电,作为支架也很方便,唯一的问题是充电速度比直接用 Lightning 至 USB 线缆慢一倍,不过我都是白天用 iPad 晚上充电,所以没什么特别的影响。

制作播客的工具:麦克风我使用的是 Shure SM58 ,声卡是 Shure X2U 。视频剪辑控制器使用的是 Shuttle Pro 2 ,它让我有当年使用录像机编辑节目时的快感。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0”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Shuttle Pro 2

Shuttle Pro 2[/caption]

软件呢? 🔗

我使用最多的 Mac 软件是 ScreenFlow ,至今已经有 8 年时间了。我用它来录制电脑屏幕,播客节目的音视频剪辑、动画特效、字幕也是通过它来完成的,我认为它是我用过的所有录屏软件里最好的。另外就是 Photoshop 和 Keynote,我用 Keynote 来制作做课件,以前经常出去演讲的时候也会用它来做演示。

写作软件我使用 Ulysses ,选择它的原因只有一条:让我在所有设备之间平滑无缝地专心写作。

协作软件我使用最多的是「[印象笔记](https://(https://itunes.apple.com/cn/app/yin-xiang-bi-ji-xin-xi-shou/id406056744?mt=12)」。我会把笔记共享给我的朋友,我们会通过印象笔记来沟通,交流一些想法,分享一些资料。在很多人看起来这可能很古怪,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欢」印象笔记,总是在找替换掉它的工具。但我一直是印象笔记的付费用户,我才不会为了一年一百多块钱去折腾自己。也许有的软件在某一个功能上超过了印象笔记,但是通盘考虑,还没有一款软件能够完全代替它。我在里面存储了很多资料,它相当于我的一个外脑。

我使用最多的 iOS 软件是 Surge  和 Gmail 。我同时购买了三家服务商的代理服务,目的就是相互备份,确保我在任何时间地点和网络环境下,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访问 Gmail。除了我自己的学习需求,我的会员服务系统也要依靠 Gmail。

我使用第二多的 iOS 软件是「 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它能够监测我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并且读取我用来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设备—— 镭豆 ——的数据。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1”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镭豆

镭豆[/caption]

说到 GTD 工具,我有三件法宝:手表、笔和本子。Get Thing Done 的本质不是使用软件,而是它的思想。要想不忙,首先别给自己找太多事,要学会甄选和拒绝。这也是我选择自由职业的一部分原因,我知道在公司里这样做很难。其次,所谓时间管理也是伪命题,时间哪有可能归人管,我们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先做到自律再说。最后,要形神兼备,训练自己养成 GTD 的习惯并脱离工具的限制。所以,对我来说,有手表、笔和本子就足够了。而且,它们非常可靠。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私人助理,Siri 每天帮我完成设定闹钟、记录时间等工作。

另外我用的最少的 iOS 软件是微博和微信。我不喜欢微博的气氛和混乱的时间线。我也不喜欢微信封闭的机制和朋友圈。我看到身边很多人对于刷朋友圈乐此不疲,可能因为我到了不惑之年,更加觉得时间的宝贵。我可是宁愿花时间去多读几本书,每次学会了新技能都带给我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我关闭了朋友圈,也很少刷微博,在社交网络上,我想我可能是少数派吧。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我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安静的林间小屋,远离喧嚣,空气清新,没有环境污染,出门不远就可以走到海边。当然,小屋必须接通至少 100M 光纤上网,覆盖在京东和顺丰快递的范围内。另外,需要有人帮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护小孩。这样我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工作了 :P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嘿嘿,其实我不太相信什么灵感,我相信积累。我工作时喜欢直接查阅软件的帮助,观看 YouTube 上的相关视频,再通过 Google 来帮助我检索资料。我会通过 MindNode  来整理和构建我的思路,我喜欢用 Apple Pencil 直接在 iPad Pro 上书写,记录软件用的是 Notability 。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我选择软件的时候,尽量都是选打通了 Mac 和 iOS 平台的,我喜欢这种无缝衔接的感觉。

需要放松的时候,我会去刷一下 Instagram 的时间线。看着一张张漂亮的图片,心情一下子就轻快了许多,我乐意拥抱那些正能量的美丽。

另外我也会通过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补充能量」,我喜欢并推荐给大家的一本书叫《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是李笑来。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caption]

平时我不看小说,虚构类的作品只看电影和电视。说到影视作品,其实很遗憾。2015 年中国区 iTunes Store 开张以后,我就没有下载和观看过任何盗版的电影和美剧。前前后后我在 iTunes 上买了 100 多部电影,可是很多还没来得及看,甚至没有下载到电脑上进行备份,我记得应该是 2016 年的 4 月,中国区 iTunes Store 就关门了。所以,影视方面给我的灵感就这么断片了。

现在,遇到想看的片子会去电影院,比如《疯狂动物城》。院线没有上映的,忍着不看就是了。记得有一次我在新加坡航空的飞机上,意外发现了点播系统里有《死侍》,虽然屏幕又小颜色又暗,毫无音响效果可言。但是我一样看得津津有味,我想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回来之后,我研究了一下各国 iTunes Store 的内容,意外发现新加坡 iTunes Store 里,简体中文字幕、普通话配音的电影居然如此丰富,远超过香港和台湾。我打算下次再去新加坡的时候,买上一堆 iTunes Gift Card,这样我和孩子想看的动画片就有着落了。要知道,我是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用任何盗版的东西。他非常喜欢乐高玩具,小小的年纪,就已经能够分辨出商店里卖的乐高,哪个是正版,哪个是山寨了。:D

除了影视作品,其实自从 2009 年 App Store 进入中国之后,我就没有再下载过盗版软件。我把挣到的钱几乎都用来投资网站、制作播客、购买学习资料、正版软件、电脑、手机、配件和商业保险了,每年光是固定花在各种学习和网络服务的订阅费用就超过了 10000 元。因为我笃信,投资在学习上的钱,会带给我无尽的财富,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而盗版的本质是不劳而获,它会像毒品一样侵蚀人们的心灵。支持正版,抵制盗版,这也是一种自律。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说到生活中的利器,我想为关注身体健康,注重生活品质的朋友推荐两样东西。

首先是一款净水器: 凯芙隆乐帕 。「占地面积」只有一张 A4 纸大小(有电源插座就能用),不需要预约厂家上门安装(没有安装费用),不需要接入自来水管(不必担心漏水),采用的是 RO 反渗透技术却不会造成任何水资源浪费(普通 RO 净水器过滤一半浪费一半)。我家已经用了一年多,有种任意畅饮农夫山泉的感觉。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3”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乐帕

乐帕[/caption]

我的另外一件续命利器,北京冬日必备: 重松 DD11V 口罩 。没什么好介绍的(否则再多 3000 字也写不完),因为它真的有用。下面是全新的,上面是重污染情况下戴了三天之后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4”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口罩

重松口罩[/caption]

利器读者优惠 🔗

订阅「轻松玩 Mac」会员节目 ,凭此优惠码 ETVM-LIQI(兑换有效期:2017 年 3 月 31 日)报名或续费,将获赠 2 个月的会员期。

2016 年 9 月 17 日上午 9 点,在北京有一场张淼的主题演讲。欢迎参加现场活动,听他分享更多的故事。( 报名 截止至 9 月 14 日 18 点)

加入 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