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
1. 请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海龙:我是郝海龙,目前住在堪培拉,主业是一名教师,从事出国能力类测试相关教学产品的研发,讲授 GRE、SAT 以及修辞与逻辑相关课程。但在网上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的是播客节目(《比特新声》和《保持冷静》)的主播,以及乔治·奥威尔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庄园》的译者。空闲时间也会写一些诗、歌词、小说、科技思考类文章,去年完成了我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阿珵》,算是一个业余 Writer。我的工作状态基本上就由这些事情组成,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特别理想的工作状态,但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吧。其实,我非常希望从一个业余 Writer 变成职业作家。
有才:我是有才,一个程序员。
2. 请介绍一下你的播客;
海龙: 从一开始到现在我总共做过三档播客分别是,自己一个人主持的个人日志式播客《海龙一声吼》,和有才一起主持的科技类播客《比特新声》,以及和 Erika 博士一起主持的两性类(娱乐向)节目《保持冷静》。 这三档节目是 Apple Podcast 比较欢迎的节目,其中《海龙一声吼》曾经力压郭德纲相声专场和《锵锵三人行》拿到过单期节目总排行第一位,同时《海龙一声吼》和《比特新声》都得到过 iTunes 首页推荐,《保持冷静》也上过分类排行首位。 从节目的类别大概能够看出主要内容,第一档个人类节目更新频率不定,后两档节目最初都是每周更新(甚至有段时间是一周更新两次),但这几档节目都因为种种原因不更新了。后两档节目大家可以在官网( https://banlan.show )以及网易云音乐收听往期节目,第一档节目现在只有网易云音乐可以找到。
有才: 我和海龙的播客叫《比特新声》,前期是一个泛科技话题的主播,稳定更新时一般是周更,现在处于休息状态,平台就是我们的网站(目前因为备案问题已下线,网易上还有),我们的官方微博我偶尔会看,其他暂时没空理了。
相关社交网络: - 新浪微博:@郝海龙,@比特新声,@保持冷静播客 - Twitter: @haohailong, @bitvoicefm, @keepcalmpodcast
3. 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制作播客的?
海龙: 其实我在第一期《海龙一声吼》里面约略提过,一直以来,做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就是我的梦想之一。本身我爱和别人聊天,经常在与别人聊天的过程中迸发一些新的想法,同时我发现在给别人描述想法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晰。于是在大二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我的第一个播客节目「播客小人物」。这个节目的名字来源于李傻傻(新浪微博 @蒲荔子)当年在西北大学办的民刊《小人物》,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但据我了解,这份所谓的民刊其实就是一款放在食堂门前的大木板,像我们小时候贴在橱窗里的手抄报一样,上面贴着李傻傻对人物的评述。我想文体应该和《南方人物周刊》上的文章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里面人可能并不知名(比如可能有李傻傻当时的同学等等),都是所谓的「小人物」。在有宣传部无新闻法的中国,这样形式的民刊很快就被禁掉了,我对此一直很惋惜。等我上了大学,我意识到这样的民刊想在我们学校办下去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任何一块板子立到学校里面都需要审批,想要变更板子上的内容自然也要审批,每次审批大约需要盖五六个章,这些部门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办公,负责人分别在不同时间上班,就算一切顺利也得跑个两三天,何况很多时候不一定能批下来。就在这时,国外的播客开始兴起,国内马上有了模仿,于是我就想,何不用视频播客的形式让《小人物》复活呢?
我属于想做就做的人,大二的时候尤其如此,基本上没怎么准备,脑子里有这个想法之后,马上就准备开始邀请「嘉宾」,试录节目。那时是暑假,我不在学校,所以打算邀请的第一个嘉宾是我中学同学。我跟她关系一直不错,她也答应帮我做节目,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她却没有来,后来了解到她可能是怕做不好。于是我想不如自己先做一期,如果有个现成的节目,以后再找嘉宾,解释起来也容易一点。这样就有了《播客小人物:试播第一期》,这期节目录制的地点是我的卧室,设备就是一台卡片数码相机。现在流行一个词叫「精益创业」,回过头来看,我可以说是「精益做播客」,事实上我做很多事情都秉承「精益」的理念,如果主动学习非必要技能,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也可以称之为「精益学习」(这词算是我原创的吧)。 第一期《播客小人物》上传之后,我一直在为我第二期节目寻找嘉宾。看了当时郑渊洁和郑亚旗做的《郑在播出》之后,我大受启发,既然同学不愿意来,我先找个家人试试水也行。于是第二期的嘉宾锁定为我的妹妹,结果就是试了好几次,在镜头前说话都有问题,尽管只是个小型数码相机的镜头。最后我意识到,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在镜头前说话都有问题,嘉宾可能并不是那么好找,于是我索性自己又录了一期。到第三期的时候,我想干脆就一个人做吧,既然是一个人,「小人物」这个标题就不是那么恰当了,这样就有了早期版本的《海龙一声吼》。后来因为学习比较繁忙,这个视频节目也就做了一两期。
就我开始做播客这件事情而言,我基本上有想法到去做也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这期间也没有做过太认真的准备,连专门的音频输入设备都没有,就是个数码相机(还不是摄像机,尽管我当时对外宣称是用 DV 做的)。
等我开始做苹果的 Podcast 已经差不多是五六年以后的事情了,这期间我和朋友一起开过公司,去新东方当过 GRE 老师,自己翻译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又因为机缘巧合去了法国。这些经历让我想明白不少事情,同时我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让我想起了我原本的计划:如果不去法国,我就会去讲「批判性思维」课程(甚至连讲义都做好了)。「批判性思维」这是国人最缺乏的东西,也是制式教育要竭力抹杀的东西,何不利用网络课堂开设一门这样的课程呢?但苦于当时没有特别好的平台,课程也迟迟没有开展,到后来一些准备好的例子已经过时,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紧张,也就没什么精力去讲了。但这个想法一直留在心里。
有一天,机缘巧合下我听了 @ibuick 和 @tinyfool 的 Podcast,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1. 个人也可以做 Podcast(别笑我傻,之前真的不知道);2. 制作非常粗糙的(两位别打我,我的制作更粗糙)纯录音性质的播客也可以有很好的反响。第一点让我意识到就算没时间备课授课,通过 Podcast 这个平台我也可以磨练自己说话讲课的技巧,至少我有了在这个平台上做播客的可能性;第二点让我对网络授课以及做播客有了自信——在不拼设备的情况下我对自己谈话是很有信心的,毕竟在新东方两年多也没白混。不过有一点我自己也很诧异,第二期出来后几天时间就干掉了郭德纲的相声专场,冲到了总排行榜第一名。
想做就做(请允许我说一句,想做就做的人其实很累),首先通过 @ibuick 找到 @EasytimeTV播客(张淼)咨询了一些技术问题,然后马上就开始租服务器。钱花了总能逼着自己做点事情,于是第一期「真正的学习经验分享」马上就录制好了。出于稳妥考虑,在上线之前让朋友帮忙听了一遍,觉得没问题的时候才发布出来。由于还是一个人,我沿用了「海龙一声吼」这个名字。
我这两次播客的开播阶段基本上都没做什么准备,非要说准备了什么的话,其实很早就有网络授课的念头,为此买了个 Blue Yeti 麦克风,但来法国时,因为行李超重,我在机场把它送给了朋友,在法国没用过一次。刚开始的节目都是直接用 MacBook Pro 的内置麦克风,如果说没什么杂音,那就要得益于巴黎郊区的安静。
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再做《比特新声》和《保持冷静》就从容许多,毕竟两个人对谈比一个人对着电脑说话要轻松许多。
有才: 原因就是喜欢听,然后刚好遇到海龙,都是机缘,可能没有海龙的话也就不会做了。
如何制作播客 🔗
4. 你们制作一期播客的通常流程是什么?
海龙: 对于前期我自己的播客来说,前面两期属于张口就来,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或者说之前的阅历已经算是准备。后来会简单写一下提纲,如果时间有限,我可能会写一下逐字稿(你没看错,是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才写逐字稿,因为逐字稿可以几乎保证一遍成功)。
对于后来我和有才、Erika 一起主持的《比特新声》《保持冷静》我基本上按照下面的顺序准备: 1)搜集素材。《比特新声》是我和有才一起收集素材,《保持冷静》主要是我一个人收集,Erika 偶尔提供一些点子。 2)确定主题。其实主要是确定聊的话题,列个几个话题的列表,一般都讲不完。如果是访谈某个其他嘉宾,会把访谈提纲给他们一份,但聊天的时候不一定会照着提纲来,这一点在给他们邀请函里也会有说明。 3)录音。这两档节目都是远程录音,《比特新声》会各自录自己的音轨,然后后期拼在一起,《保持冷静》会直接录两个人的对话。 4)剪辑。基本不减,但有时候会减掉一些暴露个人隐私或者严重的口误。 5)写 Shownotes。《比特新声》主要是有才在写,《保持冷静》主要是我自己在写。 6)发布并更新社交账号。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打理社交账号,基本上没办法给每一期节目都单独撰写发布文案,所以我用 TextExpander 设计了一个模板,每次只需要填写期数和标题就可以自动发布。
有才: 流程基本就是你说的(确定主题-录音-剪辑-写Shownotes-上传音频-发表博文-更新社交帐号)这样的流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每期列出的主题很大一部分都没时间聊,因为海龙和我都是思维各种跳跃。
5. 制作播客时,你会用到哪些硬件?
海龙: -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主力的录音平台 - Blue Yeti Mic / ATR2100 Mic:主要就用这两个麦克风。前者在回国后开始使用,后来因为环境杂音给剪辑造成严重负担,所以该用后者。 - 叮叮钟:严格讲这是录课工具,如果你某个地方讲错了,你按一下,这个地方录进去的波形会有显著差异,方便后期剪辑定位。最早是从 Udacity 录课方式上看到的,可能做播客的朋友有用,分享给大家。
有才: 硬件就是一台 MBP(用来录音),iPhone 或是 iPad(用来通话和记录),一个 Blue 的 Mic 和偶尔会用的配套降噪的小东西,比如很厚的桌垫和防喷罩等。
6. 制作播客时,你会用到哪些软件?
海龙: - 网站 Hosting:最早用 Libsyn, 后来用 Wordpress 和 Squarespace, 后来我找 Liam 同学和周南同学单独搭建了一个网站。如果有新朋友想做播客的话,我的建议还是用 Wordpress 或者现在新出现的一些像 fireside 这种平台比较好。 - 音频录制工具:Audio Hijack / CallRecorder - 音频剪辑工具:Logic Pro / Garageband / Audacity /有才用过 Adobe Audition - 章节分割软件:最早用 Garageband 分割过,后来就基本不分割了。 - 其他:Dropbox Paper(用来做笔记找话题)/ Telegram(用来沟通)
有才: Audio Hijack 用来录音,没有更好的了。 IM 的话看情况,我和海龙主要就是 FaceTime(有的时候网络干扰严重我们也会用国内的 IM),然后各自录下音频,如果有嘉宾的话之前我们都是用 Skype,然后录下所有通话内容,当然很多嘉宾也会配合我们录下他们自己的音频。Dropbox 出品的 Paper 是我和海龙试了无数个协作平台后选定的,提纲和音频一般都在这里。 后期的话有 Logic Pro X,用来做初剪,包括降噪,这里用到了 iZotope 专门为 Logic(Garageband 也适用)做的降噪插件,非常牛逼。然后第二次细剪和输出都是在 Adobe 的 Audition 里完成的,主要是这东西更符合我的直觉,而且输出的 MP3 格式选项更细化,音质损失相对较小(96 或是 128 Kbps 下),且音频文件体积控制的很好。
7. 制作播客时,你们内部(co-host)和外部(如果有嘉宾)是如何协作的?
海龙:我们会写撰写一份详尽的访谈大纲,然后撰写正式的邮件邀请函给我们的嘉宾。但我们的访谈形式上更像对谈,并不是说只有我们向嘉宾提问题,我们也要参与到话题当中,所以更像是请一个嘉宾主持,所以很多时候可以理解成是临时换个主播而已。
有才:基本没有什么协作吧……就是邮件沟通,然后为了不占用嘉宾时间,一般都是开录前一天再确定一下,除了一些基本的录音注意事项,还有会列出一份详细的问题列表,以免尬聊。一切以嘉宾舒服为前提。
8. 你们是如何和听众进行互动沟通的?
海龙:我们倾向于使用邮件,但这年头用邮件处理非工作事务的人真的很少。后来比特新声的 Telegram 群比较活跃,一度是我见过的最活跃的中文 Telegram 群,经常半天不看就几千条更新。不过最终群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散了。
有才:之前有 Telegram 群,邮件也有一些,但现在什么都没了。
9. 你们播客制作中的话题和灵感来源于哪里?
海龙:话题的话主要来自最近看的一些新闻(科技和两性),以及最近看的一些书籍。至于灵感,对于我想做的主题的播客,灵感一直在,所以没有刻意去找。
有才:没有什么灵感,就是喜欢看类似的话题,喜欢的话就列进来,看录音时的化学反应,话题手机的话我基本就靠 Instapaper 和 Pocket 备选,会有一些分类,然后非常想聊的会直接放进 Drafts 然后统一后放到 Paper 上 分享给海龙。
10. 你有哪些播客制作的习惯或者小技巧?
海龙:用手持麦克风感觉会更自如,这算是我早年间演讲和讲课的职业病。
有才:习惯就是「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儿」……
做播客的感受 🔗
11. 通过制作这档播客,你得到了什么?
海龙: 首先确实是认识了很多人,如果不是因为制作播客的话,可能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止于默默地关注,但因为做了我们播客的嘉宾或者听众,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如果没有播客的话,我和有才、Erika 都不会认识。 此外,因为节目本身是随机性内容,所以经常在聊天过程中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很多时候对于工作和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有才: 得到了一个好朋友,不断的强迫自己输入输出,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快一些,因为基本没有报酬,所以做起来就是真的喜欢,是很纯粹的快乐,顺便习惯被打脸,习惯从冷嘲热讽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然后不断加强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
12. 播客制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阻碍或问题?
海龙:其实主要是时间问题,时间太少,没办法做到自己想要的标准。当然如果我能全职录播客,可能就会好很多,但播客本身又没有什么收入,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妥协。节目的听众其实不少,我也知道很多人非常喜欢我们的节目,我们非常感动。但如果听众能够多给一些反馈的话,我们会有更多做下去的动力。
有才:我们挺幸运的,有一些朋友一开始就帮我们吸引了一批听众。过去那么多期我觉得碰到得自大的问题是,录制环境很多时候都很嘈杂,装修什么的很多,然后网络状况有时很不好,录制中断后那股气势就不在了……然后很多我和海龙协作用的东西很多嘉宾都没办法用,然后切回国内的软件工具后我和海龙又觉得很难受,网站需要备案,音频托管价格偏高,国内大部分人(即使是互联网从业者)也不懂独立播客的广告价值等等等等等。
13. 如何看待播客这种创作方式?你看好播客未来的发展吗?
海龙:我觉得听觉作为人类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本身可以基于此做很多事情,播客当然是其中一种。但再怎么样,人也需要有时间才能去听。我看好播客的未来,但希望国内的工作氛围能够稍微轻松一点,能够少加一些班,这样才能够有时间去听节目,播客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有才:播客没什么新鲜的,但「业余」做播客的这种状态确实让人更享受,如果真的变成工作后我也不确定我还会那么喜欢了吧。中文播客的内容现在也很丰富了,虽然和美国比还差一些,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独立的做了还是很开心的。希望大家在不依托于任何大平台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等 FM 消失了,播客的春天就到了。
播客推荐环节 🔗
14. 请推荐你的节目中最喜欢的三期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海龙:其实我也不太记得内容了,非要说的话,就最新的三期吧。
有才:三期,那就分别是,Tinyfool 和 ibuick 对谈的那几期(27,28),171 期和 Michelle 的访谈,以及 159 期和 Kevin 的对话。这几期节目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非常能聊……且真诚。
15. 你平常经常听的播客有哪些?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播客。
海龙: - A Brief History of Mathematics: BBC 出的一档关于数学历史的播客。 - 字谈字畅: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Type is Beautiful 旗下的非常好的文字排印主题播客。 - 60-Second Science: 每天听一点,和学术界保持接触。 - 一天世界:李如一先生的播客,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习惯我非常喜欢。 - Mac Power Users: 一档可以当背景音乐的科技节目。
有才: 中文的话就是友台「迟早更新」,英文的话就是 Accidental Tech Podcast,喜欢的理由是一样的,就是有我想听的东西,而且节奏感很好,对,播客有时候和音乐一样的,需要很好的节奏感。
16. 你最期待有一档什么样的播客出现?或者期待谁来做一档播客?为什么?
海龙:我期待前《离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做一档节目,她自己对科技有很多有意思的看法,埋没在私下聊天里真的非常可惜,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有些观点只能在私下表达吧。
有才:最期待的是有人能做一档日更的科技新闻播客,这样我很多时候就不用早上起来看新闻了,国外当然有,比如 Techmeme 的那个,但是国内还没有,这个是刚需。
五、开放性问题 🔗
17. 你的播客有付费计划吗?如果有,形式是什么?
海龙:播客暂停,所以暂时没有什么想法。
有才:不知道,暂时没想过。
18. 如果播客暂时没有付费计划,是因为什么?
海龙:同上。
有才:传播的原因,和不想把压力放在听众身上,要是有靠谱的广告就不错。
19. 还有什么想表达的,或者想要推荐的东西?
海龙:推荐大家去澳洲大洋路上的 Sherbrook River。
有才:推荐 Internet Archive 的借书功能,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图书馆了吧,每次可以借五本,两周,尤其是对国内的研究者(任何方向)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
点击 加入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
利器,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
网站:http://liqi.io;微博:@利器 IO
联系合作:bob@the-off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