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卜健,长居北京。目前在一家美国老牌赌博机生产企业担任一些产品交互设计和移动端的开发工作,相对来说一个比较有意思同时也是比较有挑战的行业。我其实跟 曹舒旻 (格志日记开发者)比较类似,我也是国内较早接触 Flash 互动作品的一批开发者之一,时至今日对于一些好的互动作品仍然会怦然心动。 其中不仅限于移动应用。曾在国内奥美等知名广告公司任职互动设计师多年。
之前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程序算是半路出家, 但是在职业发展中却强化了这方面的能力。 Flat Tomato 是我的个人项目, UI 设计与前后端编码也是我个人独资担任的。
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 🔗
一直以来认为作为程序员就应该有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但逐渐发现了打造用户喜爱产品与帮用户解决问题的乐趣。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一部老旧的 Macbook Pro 是我的主力工具(从 SSD、内存、显卡到主板都更换过)。 相对于其他产品 iPad Mini 对于我来说利用频率相对较高,到哪里去几乎不离手,已经在上面阅读了上百本书籍。
家里有一部 Epson 的投影仪用来娱乐,主要是电影和 PS4。 自己算不上一个电子产品控, 但是在产品选择方面,除了对产品的易用性要求外,自己还会看中颜值, 像 YAMAHA TSX-B72 音箱, Filco 的 忍者 87 键侧刻青轴, Vitamix Pro 750 , MUJI 的空气循环扇 。
软件呢? 🔗
自己是一个阅读者爱好者, Good Reader, Kindle(几乎每周都会购买 1~2 本电子书), 再加上思维导图桌面版的 Xmind, 移动版的 MindNode。
另外在产生一些想法后喜欢用笔和纸再加上 Scanner Pro 或是 ScanSnap 这样的软件扫描进 Evernote。
工作上喜欢用 Todoist 管理待办, Process On 也是我非常依赖的原型图制作工具, 团队协作方面 Worktile 是一款不错的产品。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个人对工作环境没有太高要求,但是具体做的事情有没有兴趣,以及合作的人是否专业倒是第一考虑的事情。一定要有的话,明亮的灯光,舒适的座椅,另外希望有个可以午睡的床。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多数来自平时的书籍阅读(非技术类的),然后是与人的沟通。
既然谈到读书, 可以读一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最早是在冬吴相对论中有一期专门谈这本书时了解到它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全书把阅读的形式分为四个层次,在主动阅读中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 书的细节部分,即作者的想法或论点是什么?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还只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交互设计是我读的最多的类目,有几本是一定要读的。
- 《设计心理学》 算是交互设计的基础吧;
- 《About Face》 书中主要介绍定性研究的调查方式,以及产品设计的过程,现已到第四版;
- 《认知与设计 : 理解 UI 设计准则》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指定设计准则;
-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这一本算是上一本实践版,今年也刚刚推出了第二版。
其他的,《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 纽约客的临终遗言》,震撼心灵。 试读: 白血病患儿留下的秘密
你的个人时间管理方案是怎样的呢? 🔗
我本人也是番茄工作法的受益者,也希望 Flat Tomato 可以在当下这个各种即时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并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来改进自我。
除了专注之外平时也是一直在实践敏捷,并运用于个人工作当中,比如将大任务的拆解。 敏捷中对于任务是用点数估计复杂度和工作量的,而个人的话可以使用番茄预估数量预估并制定计划, 而且是对个人效率的确切统计所以再回顾时会更加精确。
您最欣赏的一位交互设计师是谁? 🔗
Allen Cooper 、 Donald Narman 。
推荐一件生活利器给大家。 🔗
家里的 Tiger 电饭煲 ,操作界面虽然是日文,但是很简单只有 4 个按钮, 如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预约按钮,却是工程师们无数努力和智慧的结晶。无论选择做饭还是做粥,放几碗米,使用极速模式还是锅巴模式,只要你设定的是 06:30,那么它一定是会在那个时间点将香喷喷的饭刚好做好,分秒不差。而不少产品的定时功能的意义是 06:30 开始做饭,你想什么时候吃上要根据以往的实际经验做倒推。用户不得不为原本的「我要吃饭」这一简单无意识的目标变成了受控的复杂计算,好的产品会关注使用者的真正目标。
加入 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