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 Chris Xia ,语言学三年级博士生,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习得多义词不同含义的过程,之前也做过有关隐喻的理论研究。除此之外算个语言学业余科普作者,会在 豆瓣 、 知乎 以及 系里的博客 上写一些有关于理论和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再除此之外曾经做过业余推理小说翻译,偶尔自己也会写小说。再再除此之外的话,是个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caption id=“attachment_2820” align=“aligncenter” width=“900”]
Chris Xia 的工作台[/caption]笔记本是 Acer Aspire S3 ,名叫 Gallifrey 。我算是系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在笔记本上不用 Mac 的人,之前做理论工作的时候没必要用很好的硬件,所以就在硕士毕业的时候买了这一台,现在转了实验以后需要用笔记本搭自定步速阅读的实验环境,有时候也要处理数据,不过跑起来都很流畅。现在在对稿子进行大型修改排版、导入文献、进行复杂的统计处理、设计阅读实验、在 HTML 环境下输入大量文字、查询语料库,以及想玩游戏或者想用 VOCALOID 的时候,会专门转移到笔记本上工作。但是我归根到底是一个非常不会花钱的人,所以外设只买了 Xbox 360 的游戏手柄 ,连鼠标都是微软自带的,就更别提耳机和键盘了。
iPad 已经换到第三台了,第一台被家人要走了,第二台被可乐泡了,目前用的是 iPad Air 32G,名叫 Dalek 。因为从本科就开始用 iPad 所以已经非常习惯了,如果没带在身边的话会陷入恐慌状态。现在基本用 iPad 来看书、写专业的草稿/幻灯片、记笔记、写小说、读数据、浏览网页、看视频,偶尔也会随手画两笔或者做一点记谱。因为我打字的手势很奇怪,几乎完全不遵循指法,所以完全不用外接键盘或者电容笔,用虚拟键盘反而打得很快;而且我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所以输入法也不是一个大障碍。
手机刚换成 iPhone 6 16G,之前是 4S,名叫 Tardis ;没错我依然还是一个神秘博士粉。手机就是很纯粹的日常用法,不带入工作里,无非是联络朋友、听歌以及玩 Ingress 。
平日工作里虽然说电子化程度很高,但是在看句法学的文献的时候还是会依赖纸笔画树图,和导师见面的时候也会按照对方的习惯用纸笔记录讨论。随身背包还是会带铅笔袋,里面放上铅笔、可擦中性彩笔、四色圆珠笔、碳素笔、马克笔、涂改液和订书机;然后就是日常记录的草稿本和歌词本,没事的时候背歌词玩。然后还会放上一两支精油,用来放松精神或者提高注意力。
平时经常看的期刊文章比较多,自己买的书也都是非常细的专业类书籍,写科普的时候如果需要引用什么定义的话,不想偷懒就会去图书馆借 Elsevier 的《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 》或者《 The Routledg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3rd Edition 》,如果这两本书不能解决的话就得再查别的文献了。枕边书是 James Huang 的《 The Syntax of Chinese 》,因为和自己的专业内容没关系所以才适合做枕边书,很多次在知乎上写科普的时候都得靠它支撑自己的精神头。
软件呢? 🔗
在笔记本上常用的还是 Office 365 ,用的是学校的 licence,以前偷懒的时候会用 Excel 进行统计处理,装了 Real Statistics Resource Pack ,效果和 SPSS 差不多。但是现在逐渐在往 R 和 TeXStudio + MiKTeX 转型,毕竟 R 的输出效果还是很出众的,比起 Excel 来说更适合批量的统计处理,并且也有利于我继续假装自己还会编程。
在电脑上的电子词典用的是 灵格斯 ,搭载 Collins CoBuild 、 剑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 和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 ,前两者是英英,Collins 是基于例句,最后一个是英汉。浏览器是 Firefox 和 Chrome 换着用,平时用 Firefox ,上 B 站看新番的时候习惯用 bilibili helper 的插件,所以会换用 Chrome 。和朋友玩游戏的话会开 YY 语音 连线,算是在这里为数不多的大声说汉语的机会吧。跨平台文件传输始终在用 Dropbox ,因为我自己平时就在墙外所以有时候和老师同学分享内容都直接走 Dropbox ,相比之下百度盘实在是用得不多。
在 iOS 上的话,我一向的想法是能用原生软件就用原生/本厂的,也算是比较偷懒吧,大概唯一不用原生软件的地方就是 谷歌地图 了。工作用 Pages + Keynote + Numbers ,直接通过 iCloud 来和笔记本上的版本进行同步,这也算是一个习惯了,想换也换不过来。需要说的是, Numbers 不适合进行统计计算,但是很适合筛选语料库里的材料,对于需要用表格处理文字的人来说还是很合适的——虽然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Evernote 用来记笔记和写小说,现在还有了绘图功能,所以在听句法学的内容的时候不需要单独想办法画树图了。 iBooks 用来看书和文献,基本都是 PDF 的,不过我从小的习惯是看书从来不在书页边上涂写,所以就 iBooks 没有 PDF 批注功能这一点我并不觉得很难受。在 iOS 系统上的电子词典是 欧路 和 Merriam Webster ,前者是英汉后者是英英。画画的时候会用 Autodesk 的 SketchBook ,记谱则是用 ScoreCloud ,直接对着唱出来就可以自动记谱,虽然精确度有些时候并不如意。
闲时听歌会用 多米 和 UK Radios,前者几乎是专门用来听 J-pop,后者主要是用来听这边古典 FM 的。因为平时有喂饱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手机和 iPad 上都装了 下厨房 ,iPad上还在用一个比较偏向于西餐的 app,叫 Kitchen Stories ;由于开发团队是德国的,所以比较适合欧洲地区的做饭需求,而且他们的厨具用的都是 Le Creuset ,真是美得赏心悦目。我很少在手机上玩游戏,手机上只装了 ねこあつめ 和 Ingress ,不过这两个游戏真的可以玩一年都不腻。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我其实是个不太讲究环境的人,很多时候窝在被子里就可以把草稿写完,或者是坐在走廊里就可以看文献。不过如果真要说理想的工作环境的话,首先要有可以接入大型文献数据库的网络, JSTOR 、 Elsevier 、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Walter de Gruyter 、 SAGE 这些能随便看是最好的,附近最好能再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或者专业图书馆可以借出有关的书籍。然后就是可以(大声)听音乐、允许喝茶,并且附近有食堂或者便利店可以拯救犯懒不想做饭时的我,如果有猫的话会更好。如果能有一个心理学实验隔间和很多愿意来做实验的被试,那么我大概真的会在梦里笑醒吧。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在学术研究里,大多数的灵感都是靠积累出现的,所以找灵感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之前相关的文献,直到看到自己的疑问基本被清理干净为止,到这个时候大概就能明白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了。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去找系里的朋友们聊天,大家凑在一起扯扯淡交换一下意见,很快也能有新的方案出现。如果意识到需要转移注意力的话,一般我会去洗个澡,泡一大杯热茶喝,放很想听的歌(最近是在听岚的《 THE DIGITALIAN 》,我听一张盘会听到发腻为止,然后过几个月继续听),或者是出门暴走玩 Ingress ,炸平对方的塔的快感真的可以有效刺激到自己的神经。之前在香港和伦敦上学的时候,会出门坐地铁转圈观察人类,现在搬到剑桥以后就没这个机会了。
知识理论系统的话,大概是在五六年前,我就开始系统地用「图书馆标签」的方式来组织我当时已有的内容,用我本科时的图书馆的内部空间作为蓝本,把我知道的内容分别对应放置在图书馆的各个位置上,到现在这个系统已经有了很高的完成度了。当前对我来说,知识的存放和提取是一种直觉性的东西:在看到一项内容的时候,我不用多想就「知道」应该把它放在哪里,和什么东西放在一起;同理,在我需要一项内容的时候,我也不用多想就「知道」从哪里把它拿出来,如果在环境里遇到了关键词的话就可以像搜索引擎一样弹出来相关的内容,中间的上架和检索过程已经被大量压缩了。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Tisserand 的精油。曾经试过吃膳食补充剂来改善睡眠,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之后改用芳香疗法,这边的店里很容易买到 Tisserand 就直接买了 Sweet Dream 。一开始会觉得味道有点重,但是后来逐渐就习惯了,涂上以后也真的很放松——我觉得一部分是因为味道很好闻所以忍不住要深呼吸多闻几下,然后一深呼吸就放松了。之后也用过他家其他的精油,效果都还不错,现在偶尔还会把 De-Stress 当香水使。
以及,作为一个用茶叶来刺激神经的人,我推荐 白毫银针 ,虽然很贵(夏天在张一元看到的是 100 元一两),但是真的香得不可思议,喝下去绝对能感觉眼前一亮。
加入 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
编辑推荐
本期没 赞助 ,但是有书读。
阅读推荐:《 新日之书 》。这套奇幻小说意象诡谲,情节紧凑。它创造了一个迷宫似的空间,读者置身其中,跟随主人公一路向前跋涉,却好像走入了那条他年幼时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的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