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id=“attachment_3535”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的苹果树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caption]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 方可成 , 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 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国的政治传播。本科和硕士都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周末》做了三年记者,主要报道时政,也写过一些教育类的稿件(《 南科大内忧 》是我记者生涯最重要的报道)。2013 年离职到美国读博士。
2011 年底,我发起了「 政见CNPolitics 」团队,并运营至今。这是一个致力于将社科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传播的团队,我们想 拆掉知识的高墙 ,让普通人也能接触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资源,让我们的社交媒体上有更多靠谱、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一个纯志愿性质的、非营利的团队,没有投资、没有收入,能够坚持到现在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同时,我也是许知远主编的《 东方历史评论 》杂志的编辑,以及许多媒体的撰稿人。我还有一个个人的微信公号: 新闻实验室 (ID:newslab)。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苹果系列的产品: MacBook Pro (Retina, 13-inch, Late 2013)、 iPhone 6s 64G、 Apple Watch ,还有两个 iPad 很少用。另有一个 Kindle 也用得不多。
显示器非常重要。有不少职业都是以输出文字为生,但不同职业对硬件的需求是非常不同的。比如,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虚构写作的作家,可以在任何一张白纸上写作,显示屏上只要打开一个空文档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但是对于记者、学者(我的两个身份)来说,对着一个空文档是什么都写不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写作是建立在前期搜集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的(采访记录、既往文献)。我们需要在电脑上同时打开很多文档,不断切换,双屏显示可以极大提高生产力。不过我选择的是一款超宽屏的显示器 AOC Q2963PM 29-inch IPS (21:9) LED-Lit ,宽度基本上是普通显示器的两倍,算是用一屏发挥双屏效果了。
上面这张图,显示的是 Google Trends 屏保 ——实时展示各种语言的最新搜索热词。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屏保配合上这个超宽的屏幕,极大满足了信息控的心理需求——仿佛一个屏幕在手,天下大事、最新热点尽在掌握。
软件呢? 🔗
浏览器是 Chrome ,重要插件包括 LastPass (密码管理)、 Google Art Project (用艺术作品代替默认空白页),以及 Instapaper 、 Evernote 和 Zotero 的插件(下文详述)。
阅读(信息输入)类软件:
- Instapaper :阅读长文章必备。看到但来不及读的长文章,就用浏览器插件发送到 Instapaper,有时间的时候慢慢读。另外 Instapaper 每周会发送一封电子信,推荐上周被保存最多的长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 Feedly :RSS 订阅。Google Reader 之后的替代品。
- Zite:一个做得很棒但已经死掉(被 Flipboard 吞并)的 app。我曾经在 这篇文章 中介绍过我利用这个 app 跟踪全球媒体创新前沿的方法。
- Goodreads :出国后读的大部分是英文书,用它记录阅读。
- Podcast:苹果自带的播客。走路和开车的时候听,固定收听的栏目基本都是 NPR 旗下的: NPR Politics ,跟踪美国政治动向; Wait Wait… Don’t Tell Me ,超经典和好玩的每周新闻 quiz 答题节目,不仅可以补上错过的重要新闻,了解奇闻轶事,还可以学习如何搞笑; TED Radio Hour ,每期节目用一个主题串起几场 TED 演讲并参访演讲嘉宾; 单读 ,许知远的大型读(zi)书(lian)类节目。断续听过 IPN 旗下的几档播客内容,最近也参与了两期节目的录制( 流行通信 和 选・美 ),但这些播客普遍时间太长、信息密度低(「湿货」多)、缺乏剪辑等后期制作。有些人喜欢这种类型,因为可以用很少的注意力去听,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当背景声听,但对于我来说,这种获取信息的效率太低了。
- Evernote :有人用 Evernote 写作,但我认为笔记软件和写作软件是要区别对待的。Evernote 的作用是记笔记、收藏自己读到的信息,后期加工输出要用专门的写作软件来实现才好。
- Notational Velocity :一款极轻量的笔记软件。放在我的 Dock 里面,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秒速点开它,迅速记录下来。
写作(信息输出)类软件:
- Ulysses :我近两年来的绝大多数非学术类写作(包括这篇文章)都是用它完成的,刚刚推出 iPhone 版。详情请见 我对 Mac 版的测评 。在用 Ulysses 之前,也就是我在《南方周末》写作长篇深度稿件的时候,我使用的是纯文本写作。在 这篇文章 中,我详细介绍了我对写作软件的理解和心得,以及为什么 Word 不是好的写作软件。
- Scrivener :核心理念是将长文章拆解,并且有资料素材库功能,适合大型写作,比如长篇小说。准备用它写博士论文。
- 鼠须管输入法 :初次配置比较麻烦,使用体验还可以。之前用的是搜狗,放弃的原因主要是难以信赖它的用户隐私保护——基本上,输入法知道我们的一切,写了什么,聊了什么,搜了什么。
因为已经转型为学术研究者,因此需要经常使用学术类软件,这里仅举两例:
其他常用软件还包括:
- Calendar:苹果系统自带的日历。
- 2Do :任务管理软件。
- Google Keep :在电脑和手机之间同步,用于记录超市购物清单和旅行携带物品清单。
- 挖财 :记账软件。
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我喜欢在家办公(因为是巨蟹座?),可以穿很舒适的衣物,播放喜欢的音乐。需要有很大的实体桌面(办公桌)和虚拟桌面(显示器),有很多的纸质书和电子资源(论文数据库、电子书……)。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其实灵感不是什么神秘的、从天而降的东西。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会发生。
获得灵感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掌握和思考。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它必定与你之前的积累有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信息输入。
但是,在掌握了信息之后,对着这些信息冥思苦想,也是无法获得灵感的。灵感的产生往往是在你的脑子相对放空的时候,比如洗澡、做饭、走路、上厕所时,甚至是上课开会走神的时候,你之前积累下来的信息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碰撞组合,很多你冥思苦想也想不到的联系突然之间就发生了,这也就是你的灵感时刻。所以,在高密度的阅读思考之余,放空的时间很重要。
另外,随手记录下自己的灵光乍现也很重要。这就是上文提及的 Notational Velocity 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电脑不在手边,那就在手机上或者纸上先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之后可以不去马上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灵感笔记本,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Lumio 台灯 。完美符合了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的气质。也是我收到过的最喜欢的礼物。
加入 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
编辑推荐
本期没 赞助 ,但是有工作机会
工作机会: 视频新闻项目招科技记者/编辑 。已获 BAT 级别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