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访谈:Issei,学生及设计师,「觉论」作者

May 30, 2019 00:00 · 2439 words · 5 minute read

隧道-pichi

Tunnel of Light,MAD,摄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 Issei,勉强算是 95 后。产品设计专业出身,现在  多摩美术大学  学习和研究  交互设计 ,最近在研究「会话式 UI」相关的方向。

艰难地进行就职活动的同时,也在东京一家创业公司实习,并打理着自己的公众号和博客「 觉论 SENSE 」。

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 🔗

大学原本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室内陈设、空间和家具,但大二时数码媒体专业的一位老师,邀请我参与了一个车载系统的设计项目。于是我便顺势转换到了「交互设计 / 用户体验」这个方向,走到现在并来到了日本。

虽然还没有开启正式的职业生涯,但大二时的这个契机,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转折点。

你都有使用哪些硬件? 🔗

2015 款 MacBook Pro 15 寸  + 外接显示器:2016 年购入,绝大部分的设计和文字输出都在这上面完成,使用体验依旧流畅。

9.7 寸 iPad 2018  +  Apple Pencil :用于记录课程和 Seminar 的笔记。

AirPods :通勤时听音乐或播客,体验很棒,充电也不麻烦。

Kindle Paperwhite :喜欢看书,尤其是在国外买实体书不方便的情况,电子书尤为适合。

Google Home :叫我起床,帮我开灯,告诉我天气,感觉我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的使用体验。另外还可以用来测试我的课题原型。

Nintendo Switch :很少玩游戏,主要用来体验和放松。最近通关了  Pokémon: Let』s Go ,正在  星露谷  里种田钓鱼。

软件呢? 🔗

平时用的软件,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与管理」和「设计与工作」两个部分。

日常生活和管理: 照片使用 iCloud 同步,是我还没有离开苹果生态的一个原因。个人文件使用  坚果云  同步,其他设备上可以随时阅览,下载的论文可以在 iPad 上使用  PDF Expert  查看。

关于笔记需求:使用  Onenote  记录课程和读书笔记,访谈和记录讲座时使用  Notability

关于个人知识和项目管理:最近刚开始使用  Notion ,代替了原来使用的  印象笔记  和  Things

日语和英语词典: MOJI 辞書 大辞林 欧路词典

文化娱乐产品需求:大爱  Netflix 哔哩哔哩 ,播客客户端  Castro 虾米音乐

设计与工作: 设计工作主要在  Sketch  和  Adobe CC  上完成,这里感谢学校提供了 Adobe 套装。以及,语音原型主要在  Google Aciton 开发者平台 ,和刚合并了 Invocable 的  Voiceflow  上完成。偶尔有插画需求时,会在 iPad 上用  Procreate  完成。

公司的沟通和文件共享使用  Slack  和  Google Docs Google Drive  等套件。

你常关注的信息源都有哪些? 🔗

我对信息的获取和质量特别在意,这是和世界保持同步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接收信息方式有几种,一是主动订阅-被动阅读,通过 RSS 订阅、微信公众号和少数几个邮件列表等方法实现,此处可参考我的文章  《物事 | 如何用 Reeder 4 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来源》

另一种是针对某一个主题的Research,主要通过 Google、Google 学术、相关书籍的查阅等方法进行。

最后一种比较开放且随意,我称之为**「信息散策」**(或灵感散策),方式多样,比如 Twitter、豆瓣等平台、设计和文化类的实体杂志、艺术和设计类展览、旅行、与朋友及教授讨论等等。这个方式往往与第二种相关,我们需要从**噪音**( 《噪音是戳破 filter bubble 的唯一法门》 , 不鸟万如一)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当某个平台完全被噪音所淹没时,我就会放弃,譬如一些个性化文章推荐平台。

我对设计类信息的获取,线上偏向于文字类信息,因为所谓的流行设计风格都脱离不了媒介的转换、技术的进步、过去的设计和艺术运动的影响,而这些信息通常通过文字呈现;线下偏向于图像类信息,譬如杂志、各类展览等。所以  Dribbble  等设计类网站以具体研究为主,并不会每日查看,也没有收集图库的习惯(关于这点的好坏,还不清楚)。

技术和文化媒体: VICE 中国 36Kr TechCrunch 中国 好奇心日报 Wired.jp 少数派 IT 公论

艺术和设计、产品类信息: Artsy News UX Planet Medium Web Magazine AXIS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Dribbble Behance

杂志: ideaアイデア AXIS

你都有哪些工作/生活习惯? 🔗

通勤、跑步时通常会听播客,这个时间比较适合这样不轻不重的信息,不像听课需要全神贯注,做笔记。可以像听故事一样,往往别人的经历和观点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另外,看展览也是我生活中放松和激发灵感的一个习惯,东京的展览较多且策展水准比较好,最近计划去东京都美术馆的「 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

每年末会写一篇  年终总结 ,二十岁开始写,已坚持四年。通过这种形式来回顾和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变化,甚至内心想法的转变。总结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也是审视自己的一种方式。

你有哪些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理论? 🔗

专业领域里,暂时还处在一个学习和吸收方法论的阶段。在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接触到很多的方法论,比如  设计思考 Double Diamond 模型 、目标导向设计等等。而我在研究和实际的工作当中,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中寻找和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也是我的研究目的之一。

你平时获得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经常和有趣的朋友聊天,通常会激发很多灵感。上述所说的媒体、展览、书籍等信息源也会潜移默化地积累下来,等待某一次灵感的迸发。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提供需要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环境,有一个比较顺畅的合作流程和氛围。

我对办公环境的设计的期望值比较高,这里的设计指包括光线、空间、家具、公共视觉等整体的体验,希望未来的公司有很好的审美。

你如何理解「利器」? 🔗

优秀的工具通常是基于某种思考方式和理念设计,我们使用这些工具,是因为我们赞同工具背后的理念、工作和生活方式。

我觉得所谓「利器」就是优秀的工具,除了它本身的效率和创造功能之外,通过遵循某种经过验证的行为模式和使用体验,也可以改善人的思维。而利器和工具的多样性,同样也是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呈现。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推荐  Google Home ,以及配套的智能配件,语音这一交互方式和智能家居配合确实能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国内的同类产品小度、天猫精灵没有深度体验过,暂时不做评价。

点击 加入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利器,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

网站:http://liqi.io;微博:@利器 IO

联系合作:bob@the-off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