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访谈:Jesse, 独立写作者,「交差点」播客发起人

Jul 13, 2018 00:00 · 3397 words · 7 minute read

新题图

之前写了那篇 我的利器 ,上周收到利器志愿团队那边的朋友邀请,做一个利器访谈。所以就顺势承接了一部分之前那篇博客的内容,一个个回答了这一次的采访问题。顺便加入了一些最近做播客过程中产生的,对利器的新理解。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 Jesse,是一名独立写作者。正以远程工作的方式做着一份内容运营的工作,也在写着自己的博客,最近开始做 一档科技人文主题播客「交差点」

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 🔗

算上大学时期的远程工作和实习,我的职业生涯总共也不过 4 年时间吧。到这个夏天恰好是我本科毕业两年。我在这段职业生涯中大概经历了一个「进」和「退」的过程。大三的时候因为自身的兴趣以及对「大都市生活」的向往,比较自然地进入了科技媒体行业,毕业之后去北京工作了一年。

可能是因为在我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看到过太多我在乎的好东西,因为生存压力而在商业上失败,同时我对于很多商业上很成功的项目又不够认同。导致我对整个科技媒体行业都带着一种相对悲观的态度,所以去年的这个时候就算是从中激流勇退,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城市了。这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大转折点吧。

之后我以远程的形式做了一份工作强度相对低一些,我自己也更加认同的内容运营工作。这让我过去的一年里我经济和精力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我有时间旅行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包括独立写作,也包括最近做的「交差点」播客。

工作中的一天你是怎样度过的?周末呢? 🔗

远程工作的生活里工作日和周末其实没有太多界限。

在家的时候我会上午 9 点前起床,洗漱吃早餐,处理一下消息、邮件,浏览一下社交媒体之后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下午继续工作。结束之后晚上不会有固定活动,看 Netflix 或玩游戏比较多,播客的录音和开会也一般安排在晚上。到 9 点多出去跑步,回家洗澡,在网上随便浏览点什么,再睡觉。

有的时候我也会去咖啡厅工作(过去一年里给星巴克贡献了 60 多颗星星),从早上一直工作到下午(中间就吃个三明治什么的)。结束之后一个人在商场楼上看一部电影,或者约朋友找个不错的馆子吃饭,最后仍然是去跑步再回家。

休息日的话就随意安排了,听音乐、看剧集、动画、电影、阅读、玩游戏、网上冲浪、觅食、补觉……都是很普通的活动。

你都有使用哪些硬件? 🔗

我的主力工作电脑: MacBook Pro 13‘ (2017, not with Touch Bar) 🔗  LG 27‘ 4K Display Filco 87 红轴双模键盘

大屏幕对我来说是一种刚需,我也有升级到台式 Mac + 双屏的计划。对于那些需要做 researching 的写作,大屏幕可以让我同时接受到足够多的信息,以保证自己不会陷入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防止主观臆断的出现。而对于那些比较个人化的写作,我更喜欢把 MacBook Pro 带到床上去写。

作为一个宅男,我有一些游戏设备。包括一台 i5 + 1060 的 Win PC,连着  ROG P501 鼠标 IKBC 104 红轴键盘 HyperX Cloud 2 耳机 ,以及  Xbox Elite 手柄 。我拥有的游戏机有  Nintendo Switch PS4 3ds FC Mini SFC Mini 。游戏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我的音乐库依托 iCloud 和 Apple Music 建立。  iPhone X HomePod  让我可以在家方便地获取音乐; Sony MDR-1000X 降噪耳机 让我可以在嘈杂环境中获得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 Apple Watch Series 3 AirPods  让我可以在运动的时候获得音乐; iPod classic 160G  +  ATH im03  耳机让我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获得完全离线的音乐。

在播客录音的时候我用的是  Shure MOTIV MV5 麦克风

软件呢? 🔗

在写作时我用这些软件来获取信息,写字。

Ulysses  是我的主力写作软件。

Reeder  🔗  Inoreader  是我的 RSS 阅读工具, Instapaper  是我管理「欲读」和「收藏」文章的工具。

Tweetbot  是我的主力 Twitter 客户端。

Shadowrockets  是我的科学上网工具。

Aurora Dictionary  是我的主力英文词典,我可以直接在 Spotlight 搜索里轻松查到我想要的结果。我也用 macOS / iOS 自带的「Look up」功能查词。

在做播客时我们用这些软件来进行多人协作以及节目制作。

Telegram  是我们平时的 IM 交流软件。

Skype  是我们在录音时的通话软件。录音的时候我们用它来进行彼此间的通话。

Trello  是我们的项目管理工具。我们用它来管理一切待办的事情。

Apple Calendar  让我们三个各处于不同时区的主持能方便地协调时间。

Notion  是我们的文档协作工具。我们用它来商定节目大纲,补充相关链接。

IFTTT  是我们用来转发听众反馈的自动化工具。

GarageBand  是我们的节目剪辑、后期工具,以及我们用它做了节目的片头曲。

Dropbox  是我们的文件共享平台。

(我们还用  Nintendo Labo  做了节目的过场音乐。)

谈一谈新做的播客节目「交差点」? 🔗

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档播客,我在最初的序言里说得还比较清楚了。总之这是一档「试图讨论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的播客,我希望这档节目能够与大家一起,「从某种事实、现象、感受、心情出发,去挖掘表征背后那些平时我们不会仔细思考的东西。」

然后我个人想做播客其实也有很久了,之所以在现在这个时间给大家带来这样一档播客,更多还是因为我有了相当充足的时间来做它,以及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合适的人来一起做。

你常关注的信息源都有哪些? 🔗

因为我在做的内容运营工作本身就是「将全世界的科技新闻进行筛选处理」,每天要接触数百条科技新闻。所以这个后台系统就成了我视界中 80-90% 的科技信息来源。

如果说基于国内的环节进行讨论,我最推崇的中文媒体是 好奇心日报 。他们的新闻操守、内容质量以及对选题的嗅觉是我认为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好的。

如果要推荐一个平时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信息源,我会推荐 YouTube。你能够想象这样一个开放的、无所不包的视频平台在今天会受到很多诟病和责难,但我的确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从 YouTube 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用自己的内容口味训练好它的推荐算法之后,YouTube 是相当好用的。

推荐几个 YouTuber: Nerdwriter1 Mark Rober videogamedunkey NiceChord(好和弦) Screen Junkies DailyTekk

你理想中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有落地窗但窗帘拉着;外面的空气不错,能见度很高,但室内和室外之间仍然隔着新风换气;房里开着很大的冷气,地上铺了很舒服的地毯。 高度适宜的一张大桌子,很舒服的一把椅子。两块 4K or 5K 屏,Mac Pro(将任何形式的延迟和卡顿降到最低),可以瞬间通往全世界的优质网络。

楼下有一家集合了全家的饭团三明治和罗森炸物的便利店(没有的话就两家都有吧),有不错的咖啡和奶。

如果这个地方在东京的话,我更希望它是在新宿而非六本木。(这句话也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解释:如果这个地方在北京的话,我更希望它是在望京而非中关村。)

你平时获得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运动,**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双眼脱离屏幕。

我直到 2017 年以前都没有运动的习惯,从去年开始慢慢学会运动之后,发现一边运动一边放一首自己已经听到烂熟的「老唱片」,是让自己的思绪流动起来的最好方法。到今天这反而成为了我坚持运动的动力。

**另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是 fasting(短时间内的禁食)。**我个人的习惯是,如果一篇文章有了大概的结构框架但仍然写不动,就选一天从早上开始抱着电脑去星巴克,整个白天只喝一杯脱脂冰拿铁(加代糖)。这可以让思维快速运转起来,轻松完成之前可能拖了几天都没法完成的写作任务。

还有一些方法并非规律性地有效,但也都起过效果。比如读小说,玩怀旧游戏,看漫画(实体书),回家之后坐在车里发呆,洗澡……

你如何看待「利器」? 🔗

我觉得可以用我之前发过的一条 Twitter 来解释。

大到公司,小到团队,如果想把一个东西做好,一定要先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健康的「技术审美」。

学会用 Slack,用 Trello,用 Notion 或 Quip,用 iWorks,再不济也试着用上 Google Docs 和 Dropbox。一个月涨 300 块工资让员工买得起 Adobe Creative Cloud,而不是用天天崩溃的盗版。配上好点的硬件,弄套舒服点的桌椅。这都不是什么很麻烦的大事,但每一件都很重要。

因为优雅的工具,不只是提高工作效率这么简单。它可以让人把工作中的美学和生活的美学结合起来,把工作的进度转化成自己生活轨迹的一部分,激发出热情和灵感。办公室环境下工具可以不全是剥削工具,而可以是创造美好事物的利器。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松下的抽湿机。

因为我对尘螨过敏,患有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保持房间的干燥是抗过敏非常重要的一环。配合药物,我最近一年的生活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我想这个东西应该适合很多被湿气所困扰的同学。

本文来自「利器社群计划」,本计划鼓励更多的组织或个人,在自己的平台上分享创作时使用的工具。 加入我们: https://liqi.io/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