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宇|INVO 设计师:设计不是一个封闭学科,它是交叉学科

Apr 20, 2017 00:00 · 5525 words · 12 minute read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叫李兴宇,是一个驻扎在成都的设计师,目前自己在盘活着一家叫 INVO 的设计公司。INVO 的规模不大,从15年成立以来帮助美洽、Bearychat、Teambition 等产品做了设计优化、品牌重构、设计语言构建等等。

你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 🔗

到目前我想就是 2015 年初开始创立 INVO 的这个时间段吧。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微信图片_20170419221312

我日常使用一台 Macbook Pro 进行工作,Zoom H6 来采集声音,JBL LSR305 音箱来监听,也用 Novation Launchpad MKII、Launchkey Mini MKII 、Ableton Push 2,还有一台用了 7 年的 M-Audio Axiom 61 来做音效或者音乐,以及 Kindle PaperWhite。

软件呢? 🔗

Poe: 这是我在 2014 年的时候做的现代诗阅读应用,特别感动的是因为 App 里面没有留任何联系信息,有用户通过自己公司的技术人员帮忙从 Whois 得到了我的个人邮箱,并且发来了感谢信,还有用户发来自己写的小诗。目前只有 iOS 版,里面的诗歌是我和 Flowercold 一起添加的。

Affinity Designer(现在是 1.5 版本):从第一个可用版本发布就开始关注它了,一直迭代到现在其实还是有很多缺憾的,比如排版,不过发了几次邮件、在他们论坛发了几次帖还是没有优化。我在知乎上写过一篇关于 Affinity Designer 的回答,每次新版本都会去更新,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主要是用在做报告的时候,还有用到复杂辅助网格的时候(它的辅助网格太棒了),但是现在会避免设计排版的场合。我是根据场合选择不同设计工具的,根据不同场合我会用 Sketch 和 Illustrator,甚至是 Adobe Experience Design 和 Figma。

Sketch:应该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工具了,主要是它的开放性应该是相对来说最好的,可以写插件解决重复性劳动,不过目前不太满意的是写插件管理 Symbol Instance 很困难,有时候只能想其他不是办法的办法解决问题,还是满痛苦的。另外就是性能问题一直是瓶颈。用 Affinity Designer 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性能。

Sketch 插件 Auto-Layout: 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插件,每个平台的自动布局都能够适配,虽然不太完美,但是已经很棒了。如果设计师想要直观的了解 Flex-box 布局,这个插件也能给到很好的帮助。

Kite Compositor:一个类似 Framer, Atomic, Principle, Origami Studio 的交互动效原型工具,可以通过 Kitekit 直接用到开发中,关键帧动画,Emitter 动画倒是和 QuartzCode 有几分相似。

macOS 工具 Default Folder X: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 Open & Save Dialogs 扩展,你可以快速定位历史文件夹和文件。也可以单独作为快捷方式,直接显示在对话框左侧进行快速切换。但是比较可惜,当你的对话框超出了边界,它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点击不了文件图标。

Folio: 设计文件的版本管理工具。用 git 来管理设计稿, Folio 算是做得相对来说更纯粹和简单的,用了一段时间,觉得可以扩展的方向很多,比如像 Zeplin 一样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操作。

Lingo: 个人和团队视觉元素库工具,随时要分享一些部件、图标之类的元素,用 Lingo 是不错的选择,对我来说,主要是整理元素和设置关键词,会花时间整理一下,方便以后使用,尤其是面对上百个图标元素。他们的开发团队就是 Noun Project。我希望他们能够做个自动处理的 Sketch 插件,那会方便很多。

Nozio :这应该是我用过最纯粹的背景噪音应用了。工作的时候会打开使用,减少焦虑,提升专注。

Bitbar:这是朋友推荐给我的 macOS 菜单扩展,有很多很不错的插件「即插即用」。

Bartender:把 macOS 的 Menubar 多余图标收起来,很实用的小工具。

Monodraw :ASCII 字符艺术创作编辑器。写代码的时候想留下一些有趣的字符串图案甚至个性化一些的 todo 或者注释甚至导图,用这个这个工具「画」吧。

Popclip : Bin 推荐给我的超棒文本处理小插件,类似 iOS 的 Pasteboard,在 macOS 下选择文本时也出现一个 Pasteboard,然后可以按需要进行扩展。用起来非常方便。

SnippetsLab:写代码的时候遇到一些奇淫技巧、有明显问题或者问题被解决小有成就时,我都会把代码片段用 SnippetsLab 收集起来。现在小有规模,时不时会去回顾一下。

Vivaldi:这是一个浏览器,因为想换换口味开始用的,然后发现问题不少,不过它的 web 面板挺好用的,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应用添加进去,书签管理起来也十分方便,所以会换着使用。

Bear:这是我现在最常用的笔记工具了,才用了几分钟就订阅了 Pro。最大的因素是排版,Bear 的边界外符号(比如无序列表的圆点显示是在内容区以外)实在是太棒了。它能让我的阅读时视觉流线更统一,尤其在写一篇很长文章的时候,你可以把视线就放到边界外,就可以找到文章节点,而不是密密麻麻的文章本体,分栏切换,单词,字符,还有阅读时间计算,段落统计都是我喜欢它的原因。Bear 的同步功能要是再实时一些就好了,这样你可以配合语音输入,超快记录思考并且同步编辑和整理了。

Notion:在 Teambition 写设计语言文档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用它来进行文档协作,刚开始使用 Notion 的 Block 形式进行内容排版的时候,其实不是很习惯,不过用到后面,会提升对段落的「感知」,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 Block, 这样我会不断地去对照写作之前拟的大纲,无意间会提升写作的质量。

Mural:这是一款很方便的 Mood Board 工具,你也可以当作在线白板工具,在团队里开在线会议,用它来当作白板使用再好不过了,你可以贴图、贴视频,还有各种模板可以使用,实乃利器。

Typeform:体验不错的在线表单工具,用来做问卷调研再好不过了。

Bearychat:新版的 Bearychat 是 INVO 参与设计的。我们本身也是 Bearychat 的忠实用户,综合了所有类似平台的使用体验,帮助改进了新版的设计。用 Bearychat 的时候一般也会遇到有人问说为什么不去使用 Slack?一个原因是 Slack 的国内 Integrations 很少,另外就是 Slack 的信息流阅读起来比较累,尤其发一篇 post 出来,然后又推送了一条 Github 的状态,接着又来了条系统信息,又有人分享了链接……结果信息区域就一团糟了。新版 Bearychat 改进了信息流,全部都用气泡来显示,信息看起来更清晰易读了。另外就是关于操作分区的问题,Bearychat 更整体,Slack 则更散乱一些,在这打一下广告,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试用一下。

Teambition:Teambition 的堆栈式任务卡片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有仪式感一些,这也是我倾向于用它来管理团队和客户之间的协作,Teambition 的操作更畅快肆意一些。另外一点是 Teambition 对于行业的适配做得很棒,所以经常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使用,有朋友还用它来管理餐厅的菜品反馈。

创建 invo 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成都🔗

INVO 创立的初衷是我给自己抛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才是优良的设计?另一个是:设计如何延续?

关于优良的设计,这个命题比较难以回答,我们都讲设计要考虑功用性。但是设计本身也是具有功用性的,好比说,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利润是大多数国家对于设计的功能定位。

相较于纯粹的艺术家,我认为设计师的区别在于,他们保持了高度的自律。设计的过程,是在一种既定的框架和限制下对人文与人,对自然与人,对人文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这里的自律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是在社会中自觉为各个自然和社会角色发展负责的意识。

关于设计的延续。与我们的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设计本身的难度,而是设计的继承一直以来阻碍了客户对于设计的坚持。设计师的内心中,那一部分个人化的成分,是影响设计继承的一个因素,同时,我认为现今我们企业中的设计文化还不够完善,设计师在帮助他们的终端用户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帮自己解决问题——如何让自己的设计工作流变得更顺畅,效率更高?如何优化团队的工作效率?设计师不应该只选择面对他们自己的终端用户,也要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把自己和团队当然还有用户都当作客户。然后帮助这个群体设定规则和工具,并坚持维护这样的模态。这样,才能让设计真正延续下来。

所以 INVO 诞生的初衷,就是想要去探索探索吧,没准探索的过程能催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思考,获得这些思考,内心感到充实和愉悦,就是一份所谓的初心吧。

为什么会选择在成都呢?首先是成都美食和文化氛围,因为我本来也是出生在大西南,饮食还是比较习惯的。成都的书店真的很多,很适合闲暇时光。其它的大家可以看看这篇知乎回答。

你是如何开始学习设计的?能否和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入门方法? 🔗

严格算起来,应该是上初二的时候开始的,那时我开始用 Delphi 写一个很简单的养成游戏,然后开始用 Fireworks 做 Win form 的 UI,做了 Flash 播放器、聊天室。初三的时候我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个叫 Distoy 的屏幕测试工具。接着开始用 Flash ActiveX 结合 MFC 做了一个可以用 swf 做动态 UI 进行交互的小项目 Geekoi,接着做了一个 Chocolor 的在线颜色库小工具和 Here 的在线平台的小项目。逐渐开始关注用户界面设计,后来大学报考了艺术专业。入门的话以前的学习途径比较少,不像现在有各种机构和设计平台,虽然是多了并且宽了不少,但是普遍不太深入。不妨先着重下基本的美学素养。设计绝对不是一个封闭学科,它是交叉学科,所以乐于吸收设计之外的知识也很重要。

工作中,理论和实操、工具和创意,你是如何平衡彼此的呢? 🔗

对于理论的理解不得不回到设计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去关注设计理论的原因,理论的合理性需要从历史至现状各种角度来分析,对于平常都在与甲方、用户、市场打交道的设计师来说。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设计,我相信是每个设计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对我来说,反思设计的发展方向会带来很多启发。反思的同时就需要去接触更关心本质探讨的理论,这些理论不局限于设计学科,同时可以扩展到其他有联系的学科,甚至是味觉科学,眼科医学等等。当真正深入去了解各门学科理论时,会产生很多新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作为材料,实操更加理性和从容,所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刻意要去制衡某一方面。

关于设计的自由和尺度,是对于一种对设计规范误读的思考——很多人认为规范就是规则,就是各种条条框框。是因为我们对于设计缺乏工程化的认知,当具备了工程化的思考时,我们就要考虑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这些更深层面的原则了。这时你会发现设计规范实际是一个基础中的基础,当基础牢固的时候,更能在它的上层自由地施展拳脚。我认为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觉得国内的设计工作方式,还可以改进的方式或观念是什么? 🔗

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设计,我相信是每个设计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对我来说,反思设计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启发。

从观念上看我觉得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关于设计的独立思考,其实对于新兴的技术发展,设计师更有机会去反思可能性,不过我们在聊到新技术时,对新技术的认知太过乐观,之前看《头脑特工队》这部动画电影,它告诉我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经历过悲伤,才能感受到快乐,正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当我们用设计去构建某种自我理想的「乌托邦」时,减少期待,增加理性思考,接受批判和不同的声音,接受不完美。并且反思趋势,警惕号召。其意义不在于形式上的叛逆,更多是在于思考另外的「可能性」;而当我们尝试接受别人用设计构建的某种自我理想的「乌托邦」时,减少误读,增加深入了解,思考其真正价值,不一味地否定,也不刻意地完全赞同,敢于发出经过仔细思考后的不同的声音。另一个可以改进的观念是真正深入地思考设计的社会价值,考虑弱势群体,为提升「生活品质」努力而不是提升「生活水准」,生活品质在于更全面的考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平衡,生活水准则是对「物质文化」更狭窄层面的关注。

关于远程工作和驻场工作,您是怎么看呢? 🔗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到客户公司进行驻场。对于远程工作,视工作阶段而定吧,在初期一般是倾向于驻场,后期更倾向于远程。

现在的远程工作状态其实还是不错的,因为节省了很多时间。但远程也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展示方案的时候,远程缺少了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条件氛围。我们发现远程工作,客户担心的是没办法进行具体的项目跟踪,所以我们自己也做了一套交付工具叫 Invo Sight, 客户可以随时去查看项目进度并且下载相关的资源。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我的工作空间很简单,没有太多东西,满足两个功能就可以:基本工作、收纳。最好有阳光可以照进来,希望有一张木制的超大桌子,桌子一侧有一个收纳柜,柜子上部是小的陈列格,下部是隐藏在桌面下的储物箱,桌子上会摆上一些厚叶绿植,一盏暖色的灯光。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获取灵感除了设计师必上的几个网站,我还会在比如 Bandcamp 和 Songkick 寻找比较新的音乐,音乐是灵感的催化剂,它的画面感是不受限制的每个人的音乐画面感都不一样,所以我会比较倾向于这样有所保留的灵感获取方式。

另外就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三个 Weekly Digest:

Works That Work :这个杂志的创办宗旨。里面会有一些特好玩的内容。买过他家杂志后就 Subscribe 了,不过精华还是在杂志里。 推荐指数: ★★★★

Open IDEO :IDEO 大名鼎鼎,相信大家都很了解。Open IDEO 是一个设计解决方案的开放社区。里面会推一些设计方法论,实录,Case Study,动态等等。值得一看 推荐指数: ★★★

Fubiz:法国人的创意和艺术集散地,料不是最新,但挺全。 推荐指数: ★★★

你最尊敬的设计师是谁? 🔗

Otl Aicher ,Pictogram (例如卫生间性别标识)的创造者,设计了 Rotis 系列字体,他也是现代企业识别系统的开拓者。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推荐餐厅厨房一般会用到的油鼓漏,就是直径快 30 厘米,手柄也差不多 20 厘米的超大号漏勺,最好配一个油盆,这应该是目前我在厨房里最喜欢用的一件好东西了,油炸它可以作为油漏,也可以直接连着食材放进锅里,洗菜时也可以用它来沥干,这样爆炒时不用手去抓,避免被油烫到,而且相比网状漏勺,它要好清洗很多,用过以后就离不开了。

后台投稿分享,你推荐的利器也能上墙。

我们也开了微信群,填写利器问卷之后即可加入。

利器,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

网站:https://liqi.io;微博:@利器 IO

联系合作:bob@the-offline.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