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
我是宁宵宵,最近三年多担任视频节目 一席 的策划人,目前正在策划新的节目,也是一名德语图书译者。说起来,我每次都不给自己留什么退路,大学专业是德语,基本上每次跳槽都换了一个职业,从特别稳定的中学德语教师,跳到纸媒做记者,再到 2012 年加入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军,开始做视频内容……
翻译图书纯粹是为了不忘记所学的语言才做的工作,毕业十年也翻译了十五本书,主要的翻译方向是与女性有关的虚构、非虚构作品,儿童绘本等。目前手头有一本奥地利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对 100 年后的世界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预言之书,很有趣,龟速翻译中。大家可以看看 我的豆瓣译者小站 。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
硬件我一窍不通啊。有关电脑,在公司用 Lenovo 的 E420 ,会处理多线程的日常工作,桌面也是堆满了未完成的工作文件。在家主要用 MacBook Air ,因为翻译时最好就单线程,所以我 Mac 里面安装的软件特别少,也基本不存什么东西。翻译和娱乐我都选择「阅后即焚」,做完就在硬盘和邮箱里各存一份,电脑里尽量不留。
手机的话,是 iPhone 6 + Line 家的熊型手机壳 。突出这个壳是因为我有偷拍的习惯,不仅拍身边的朋友,也会拍拍嘉宾什么的。有了熊壳之后,有时候能引对方一笑,化解一下尴尬。两周前,台湾相声名家 冯翊纲 来我们公司吃午餐,他发现我偷拍之后说,「你当我真的以为是那只熊在看我吗……」
空气净化机,我用的是 SciX ;买过至少两个智能手环,因为雾霾不能跑步,早就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如果字典也算是硬件话,我要说,我离不开 《新德汉词典》 。
我也会用本子进行项目管理,日常行程每年一本 Moleskine 就够了,之前很迷信,用了多年的 Moleskine 红色口袋本,近两年改用他家的小王子本,因为附送的贴纸更萌一点。详细的事情会分别在 Hobonichi 、 Muji 、 读库 等各家出的本子上写……读书笔记用的是国产品牌 concertino 小协奏曲 的黑皮口袋本,一下子屯了十多本,断货也不怕了。
软件呢? 🔗
微信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沟通,所以微信是我现在花时间的工具,大概有 3 000 多联系人。寻找潜在嘉宾的时候,我常在朋友圈先搜一遍,看看有没有连接点,效率往往很高。
录音宝 :以前的采访我们总带着摄影师,所以都是后期把声音压出来再进行编辑。这样一来一去麻烦了同事、耽误了时间。我有个兴趣是没事儿逛逛 App Store,发现首页推荐了一款 app 叫录音宝,是科大讯飞做的,他们的语音处理还是很厉害的。app 的主界面就是录音功能,还会提醒剩余电量可以支持多久的录音,我试过距离在五米左右还可以录到效果不错的谈话音频,足够平时工作使用了。当进入录音整理阶段时,它的波形是竖向的,左侧是准确的时间,右侧是模糊转译的文字提示,虽然文字错误很多,但大概能知道此处在讲什么,提高了回听内容的效率。当然这个 app 也有准确听译的选项,我判断是人工听写+收费功能,从来没试过。
[caption id=“attachment_26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719”]
录音宝界面截图[/caption]豆瓣阅读 +豆列:之前的三年多里,我大概每个月都有一周左右在外地出差,随身也会带纸质书,但还是更倾向于手机里的电子书。豆瓣阅读里我花了 2300.7 元,一共有 293 本书(豆瓣编辑看到这里请跟我联系……),出差和通勤的路上,看书速度很快,多买点儿电子书不用到处去找书店了,就是要带好充电宝。
看到想做读书笔记的地方,就复制+粘帖到苹果自带的备忘录里,可以同步到在不同的苹果设备里,也会自动备份到 Gmail 里。
最近两年都有整理自己的读书豆列, 14 年 142 本, 15 年 196 本。
另外,我还在用 Tower 在做项目管理。我最近半年才频繁使用 Tower,有小团队协作的项目,也有完全个人使用,作为素材库和思路整理的项目。很多想法一闪而过,能随时记录整理存档且便于搜索,早晚有一天会有用的。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
清晨醒来,不看手机,直接坐在书桌前工作。实在觉得饿或者被外界打断了,停下来活动活动,再投入日常生活中。
所以 2016 年的心愿之一,早睡早起,实在不行的话晚睡早起也可以。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
读书、与人聊天。两件事都可以帮助我整理思路。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
花王蒸汽眼罩,常出差的人才知道它的好,不管是高铁还是飞机,我基本戴上它就能舒舒服服地睡个觉。
加入 利器社群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
编辑推荐
本期有书读,也有 工作机会 。
工作机会: 离线招内容编辑与实习生 。
阅读推荐: 《说部之乱》 。24 个短篇,稀奇古怪,志趣诡异,子虚乌有,看得你全身上下都是脑洞。朱岳的书我都起码看三遍的。